婦產科11月份孕媽媽課堂
時間:2024 年 11月 24日 | 地點:孕媽媽宣教室 |
活動形式:知識宣教 | 主辦單位:宜豐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|
獲益人數:16人 | 參與人數:2人 |
宣傳材料發放種類及數量:16 (份) | |
活動主題:分娩前后盆底健康管理 | |
授課老師:唐艷冰 | |
活動小結: 通過此次孕媽媽課堂:孕媽媽準爸爸們通過此次學習對盆底肌有了很大的了解,也給我們寶媽對產后做最美媽媽有了很大的信心。 1、盆底結構與功能: 結構:由肌肉、韌帶、神經和結締組織組成,像一張吊網一樣支撐著膀胱、子宮和直腸等器官。 功能:控制排尿和排便,承載器官避免脫垂,維持陰道緊縮度和性功能等。 2、盆底健康對女性的重要性: 盆底健康受損可導致尿失禁、子宮脫垂等問題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。 盆底肌肉松弛會影響腹部肌肉緊致,導致產后身材難以恢復。 盆底肌肉是性反應的重要部分,對性生活的滿意度和快感有重要影響。
3、分娩對盆底的影響 分娩過程中,胎兒通過產道會對盆底肌肉產生極大的拉伸力量。 分娩過程中的擠壓和牽拉可能導致盆底神經損傷,影響肌肉功能。 盆底肌肉和韌帶松弛可能導致子宮、膀胱等器官脫垂。 4、盆底健康管理的必要性: 預防疾病:通過鍛煉盆底肌肉,可以預防尿失禁、子宮脫垂等疾病。 提高生活質量:增強盆底肌肉力量,改善尿失禁、性生活等問題,提高生活質量。 促進產后恢復:產后進行盆底康復訓練,有助于身材恢復和器官復位。 為二次分娩做準備:加強盆底肌肉訓練,可以為二次分娩做好準備,減輕分娩痛苦。 分娩前盆底健康管理 盆底功能評估 通過問卷、訪談和體檢等方式,了解孕婦的盆底肌肉力量、張力和功能。 篩查盆底疾病 檢查孕婦是否存在尿失禁、臟器脫垂、盆底肌肉松弛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。 評估分娩風險 根據孕婦的盆底狀況、分娩史、家族史等因素,評估分娩時盆底損傷的風險。 盆底肌肉鍛煉 通過收縮和放松盆底肌肉,提高盆底肌肉的張力和耐力。 通過腹式呼吸,減輕腹部對盆底肌肉的壓力,促進盆底肌肉的放松和恢復。 通過正確的站立、坐姿和臥姿,避免對盆底肌肉造成不必要的壓力。 向孕婦普及盆底肌肉的重要性和訓練方法,提高其對盆底健康的意識。 鼓勵產婦在產后進行盆底康復,促進盆底肌肉的恢復和功能重建。 定期進行盆底功能檢查,及時發現并處理盆底問題,預防盆底疾病的發生。 分娩后盆底康復計劃 通過專業設備或手法評估盆底肌肉的張力、收縮力和耐力。 評估膀胱、直腸和子宮等器官的位置和功能,以及有無脫垂現象。 了解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可能造成的盆底肌肉或神經損傷。 個性化康復方案設計 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方案,包括康復目標、訓練頻率和持續時間等。 電刺激治療通過電流刺激盆底肌肉,促進肌肉收縮和恢復神經功能。 肌肉訓練針對盆底肌肉進行訓練,包括凱格爾運動、陰道啞鈴等,增強肌肉力量。 生物反饋方法利用生物反饋儀器,幫助產婦感知盆底肌肉的活動,學會正確收縮和放松肌肉。 生活方式調整與健康教育 建議產婦增加膳食纖維攝入,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便秘等增加腹壓的因素。 建議產婦在分娩后一段時間內避免提舉重物,以減輕盆底壓力。 向產婦普及盆底健康知識,包括盆底解剖結構、功能及重要性等,提高自我保健意識。 | |
活動評價:產婦對盆底健康有了較多的了解,提高了產婦對盆底肌的重視性。 | |
| |
| |
|